校友工作
山东高速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陈成勇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3年01月04日 16:18  审核人:高树文  点击次数: 

陈成勇,山东齐河人,公路与桥梁专业1989级校友,中共党员,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一级建造师,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常务理事。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就职于德州市公路管理局、齐鲁交通发展集团及山东高速集团等单位,现任山东高速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他带领团队曾获得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山东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个人曾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山东高速集团劳动模范等多项表彰,并于2022年9月入围2021-2022年度全国十大桥梁人物候选人20强。

他勇于实践,凭“铺路石”精神践行责任担当。天地交而万物通。毕业30年间,母校历经交专到交院的历史沿革,成为一所部省共建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山东交通运输事业也迎来了从有到优、由优向强的跨越式发展,“大交通”格局正加速构建,这其中高速公路就是一个典型缩影。从1993年山东省首条、国内第二条高速公路——济青高速(线路全长318公里)全线通车到如今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即将突破7800公里,道路交通网络日臻完善,“山东的路”品牌持续擦亮。在公路建设事业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母校在校企交流合作、科研课题攻关、创新平台搭建以及人才输送培养等多个方面为校友们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和资源支持,这对他而言,正是厚积薄发、笃行致远的成长加速期。30年里,凭着对“修路架桥”的这份执着和热爱,他从一名技术员、管理处副科长、县局局长、市局工程科长、项目负责人、公司分管负责人一步步成长为单位主要负责人,用勤劳和智慧迈出了踏踏实实的人生脚步。他始终牢记“格物致知”的校训,发挥着“甘为路石、敢承大重”的“铺路石”精神,坚持奋战在公路建设一线,工作严谨细致,作风扎实深入,积淀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他先后参与济聊高速大中修、德州市外环快速路及省道S248等20余条道路提升改造,同时还负责、参与滨德高速、济东高速、济青中线等30余条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建造了山东省内多座跨越黄河、运河天堑的特大型桥梁,实现了无粗骨料UHPC高性能混凝土、桩底后压浆、固结扩盘桩等多项桥梁技术创新和突破。“十三五”以来,他带领团队聚焦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积极投身基础设施“七网”建设行动,累计建成18条、1395公里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1055公里,改扩建双向八车道372公里),遍布全省 14个设区市,为全省“县县通高速”以及高速通车里程重回全国第一方阵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常讲:“每当目睹桥梁崛起、隧道洞穿、公路连绵的场景或畅行于自己修建的高速公路上,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应该感恩伟大的党,感恩这个美好新时代。”目前,他和他的团队共负责济南至潍坊等高速公路在建项目7个、587公里,开展沈海高速两城至汾水段改扩建等前期项目7个,“十四五”末将助力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全面开启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的“加速器”。

他善于管理,用“标准化”思维引领质量提升。在母校的培养和指导下,他倡导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推行标准化施工、精细化管理,借助标准化的方法、思维和手段,从工序、工艺和管理角度,带领团队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先后参编《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单轴压缩弹性模量试验方法(中间段法)》《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等国家、地方及行业标准、指南5部,主持编制集团企业标准2部,在项目管理方面开展了实践探索,卓越品质屡获殊荣,参建工程先后六获公路交通优质工程“李春奖”、六获全国公路水运建设“平安工程”冠名、五获山东省工程建设“泰山杯”奖,唱响了山东公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最强音。

他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前的建设理念和突出的管理能力,围绕“品质攻关、品牌创建”,打造了多个行业示范项目。其中,济南至潍坊项目作为山东省首条新建智慧高速公路,入选交通强国智慧高速建设试点和交通运输部首批“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济南至东营项目建成山东省第一条绿色循环低碳主题性公路 ,并于2018年12月通过交通运输部绿色公路验收;京沪高速莱芜至临沂段改扩建项目作为交通运输部“BIM技术+绿色公路”双示范项目,为改扩建项目安全绿色施工提供了经验借鉴;文登至莱阳项目圆满完成交通运输部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标准化3年攻关任务,为行业安全管理提出了“山东建议”;他主持建设的沾化至临淄项目经省交通运输厅推荐作为山东省内唯一公路项目,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2022年科技示范工程初审,为交通强省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他精于创新,以“全周期”理念开展创效攻关。作为改革创新的实践者,他仗着那股不服输的闯劲成长为公路建设领域的“行家里手”,聚焦“全寿命周期”降本增效、绿色建设及数字化转型等开展了系列技术攻关,助推公路建设不断取得突破。

在技术突破方面,由他主持建设的沾化至临淄项目黄河特大桥(主桥主跨442米,双塔双索面钢混组合梁斜拉桥)是目前黄河下游河段在建桥梁跨径最大的桥梁。为践行“双碳”战略,他倡导采用更轻、更强、更耐久的钢-混组合梁桥设计方案,施工过程创下“两个国内首次”,即在国内首次应用“无粗骨料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90℃高温蒸养”模式生产桥面板,历经数万余次试验改进,最终实现厚度17cm、强度150MPa以上的桥面板规模化生产,较常规钢混组合梁自重减轻30%,大幅提升了桥梁的耐久性;在国内高速公路首次实现斜拉桥带桥面板全断面顶推施工,最大顶推重量达2.7万吨,施工过程实现“毫米级”精度控制。基于他对桥梁品质的孜孜追求,该桥成功入选部首批“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项目;在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东环段集群式转体桥施工中,他提出采用BIM可视化推演、大跨度转体桥平转施工称重等技术,成功实现“三线四桥”同步转体,创下有史以来国内高速公路转体桥施工转体总重最重(4.8万吨)、总长最长(520米)、建筑面积最大(10296平方米)三项记录,最大程度减少了对运营铁路的干扰,有效提高了工程经济性和施工安全性,为同类工程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另外,他协助中国公路学会成功举办2021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并围绕沾临高速黄河特大桥开设了学术报告专场,切实加强了学术交流。

在课题攻关方面,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专项负责人,他与母校等科研院所,立足降本、提质、增效“三大原则”,先后开展《公路隧道仰拱预制装配式结构设计及快速施工技术项目》《基于双轴加速加载试验的沥青路面疲劳损坏演变规律研究》等10余项课题研究,并荣获多项省部级科研奖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0余项(含发明专利9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4篇),取得全国桥隧技术及产品创新成果2项、省级工法1项。其中,依托京沪高速改扩建项目开展的《绿色公路示范项目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废旧路面材料冷再生循环利用、旧桥拆除梁板材料破碎与再生利用等技术,实现了“四个100%”,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他坚持引才育才同步发力,组织与母校签订了产学研基地建设协议,柔性引进母校高端人才1名,建立了人才双向流动培养机制,并联合母校申报了省教育厅、省工信厅2022年度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道路运输应急与保障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旨在全面加强道路基础设施服役性能评价与提升技术、安全运行保障及灾害预警与治理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另外,他还创新管理模式,构建了公路建设第三方咨询机制,借助“外脑”把脉问诊,大幅提升了公路建设水平,并先后3次获得部“平安交通”创新案例。

在管理转型方面,聚焦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强化“云、网、端”布局,组织搭建企业级“BIM+GIS”协同管理平台,主持的《BIM技术在大型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应用》曾获中国公路学会交通BIM工程创新奖一等奖,《基于GIS+BIM的高速公路施工安全智能监测预警平台》成果获交通运输部安全委员会2020年“平安交通”创新案例(特别推荐)。他还基于实用、高效的理念,组织团队自主研发了建设工程智慧云平台,累计开发沥青路面动态监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等业务模块30余项,构建了全过程溯源体系,实现了项目建设“云监管”,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同时,聚焦“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在省内济南至潍坊等2个项目大规模推行沥青路面无人化智慧施工,摊铺厚度控制精度达到毫米级,施工操作人员减少50%以上,工效提高30%,取得了良好效果;聚焦“双碳”发展战略,创建“绿载齐鲁,道之岱宗”品牌,将绿色、循环、低碳理念贯穿于公路建设全过程,推行“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生产模式,大力开展赤泥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探索研究和“零碳服务区”研究,推广应用耐久性沥青路面、旧路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生物质燃料高温蒸养及植物纤维毯等“四新”技术,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转型。如在沾化至临淄项目应用高品质耐久性沥青路面成套技术,取得了路面结构设计理论新突破(设计寿命达35年以上)共有AC-13F细粒式沥青混凝土等5个结构层、总厚度40cm,使用高模量耐疲劳沥青混合料超10万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实现了高能耗路面向新一代绿色和结构耐久路面转变的重要技术创新,以实际行动和成效推进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6EA2B

悠悠三十载,拳拳母校情。从力学的角度讲,母校是校友成长发展的源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与母校在创新平台搭建、科研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多做尝试,逐步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注入强劲活力,也为母校的创新超越贡献校友智慧,更为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山东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海棠路5001号 邮编:250357 联系电话:(0531)8068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