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站稳学校这个主阵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载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这个主目标。其他课程也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主题,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长期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但我们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部放在思政老师的课堂中完成,而是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做到“课程思政”,让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把思政教育落实到每一堂课中来。
相对于人文课程来讲,工科教学注重“术”的掌握与运用,因此我一开始认为在理工科专业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的难点,后来我在总结了多年的《桩基工程》教学经验基础上,对“课程思政”融入该课程教学进行了初步设计与实践。
一、《桩基工程》课程思政目标
《桩基工程》是我校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全面认知桩基础基本知识,为开展水工建筑物基础的设计、施工、检测打基础;全面认知桩基设计的基本要求、流程与验算内容,掌握桩型的选择、桩的布置、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构造与强度计算、灌注桩的构造与计算,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完成毕业实习、设计奠定基础;为注册建造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奠定基础。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桩基工程》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程一直坚持课堂教育教学和播放教学视频模式。我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中国特色社主义的“四个自信”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法治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拼搏奉献精神,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桩基工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结合工程案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四个自信”教育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教育
在讲述绪论“我国桩基工程的发展历程”时,重点引入上海龙华塔、杭州湾的石砌岸壁、北京的御河桥、西安灞桥等这些历史上著名的桩基工程,他们见证了我国的桩基础由木桩基础发展到钢筋混凝土桩、钢桩等的历程,使学生们更加认识桩基础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中还引入了中铁四局集团徐盐铁路站前-Ⅷ标钻孔灌注桩的完整施工流程动画演示,并结合现在我国国内重大工程及“一带一路”中资企业到国外做的重大工程案例,增加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结合成功的重大工程案例教学,如港珠澳大桥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向学生介绍这些成功的工程典范中技术人员的成长过程、忘我的工作过程,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拼搏奉献精神,使学生热爱专业、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结合典型的反面工程案例(工程事故),如在工程过程中不按规范要求进行勘察、设计、施工造成工程事故,以此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要路径,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其特殊之所在,在实际教学中,应依托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以问题为导向,以效果为目的寻找课程思政点,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应有效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在本课程教学设计中到处都渗透一些正能量元素,比如在讲自然灾害——地震的时候,引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在灾难面前奋不顾身救人的军人们,“敬礼男孩”在大灾大悲面前,仍不忘感恩。
(三)增强社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延伸课堂教学、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桩基工程》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课程,实践教学不可少。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参观学校长清校区东门口轻轨下的桩基础,让学生知道桩基础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再进行施工从业人员责任感的思政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另外,在工程建设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制背景下,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工程规模越来越大,一旦出现事故,后果也十分严重,在实践教学中,应教育学生作为工程人,不管是勘察、设计还是施工,都应该遵守规范法规,工作态度端正严谨,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力,履行该有的义务。
(四)注重教育效果评价
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学生政治思想、精神风貌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爱国爱党、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能更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勤于思考、充满激情,言行举止充满正能量,有年轻人的朝气。这门课出勤率非常高,除了个别学生有事情请假外,出勤率达100%,绝大多数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学生更热爱专业、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有乐于奉献的精神、热爱集体。学生更加有责任心、使命感,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积极向上,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快高校学科建设和高校自身内涵式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使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承担专业课的教师在自己所承担的课程中应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巧妙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在传授知识与技术的同时,隐性地向学生灌输时代价值观与正确理念,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知不觉接收到思政教育的浸润,更好地发挥专业课这个主阵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