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网站首页 >> 正文
喜报!我院七位教师在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获得立项!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15日 15:22  审核人:李志鹏  点击次数: 

王琨博士(面上基金)

个人简介

王琨博士,山东交通学院教授,交通土建工程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岛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公路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数字交通新基建山东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入选山东交通学院“1251”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获“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交通学院教书育人楷模。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第四届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公路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

项目内容介绍

王琨博士毕业于长安大学,师从郝培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道路结构与材料,智能铺面技术,固废综合应用技术、材料数字化设计研发、施工现场安全技术。其获批项目《木糖渣纤维微结构重构及其与沥青界面粘附强化机制研究》,面向国家“双碳”战略和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求,聚焦农林废弃物高值化利用与绿色交通材料创新,系统研究改性工艺下木糖渣纤维的微结构重构机制及其与沥青界面的多尺度粘附强化机理。项目通过宏观试验、微观表征与分子模拟相结合,构建“农业固废—改性纤维—路用性能”协同调控路径,为木糖渣纤维在沥青路面中的规模化、高值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助力我省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和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崔凤坤博士(面上基金)

个人简介

崔凤坤,1990年出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纽约城市大学访问学者,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青创团队带头人,枣庄市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山东公路学会桥隧建养专委会委员、山东土木建筑学会检测鉴定加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网络货运线上服务能力认定专家。

项目内容介绍

项目名称“检监测数据融合驱动的北方海域桥墩耐久性数字孪生及服役寿命预测”,简介:针对当前桥梁耐久性评估领域存在两大难题:多源异构耐久性检监测数据融合度低、耐久性评估模型动态更新能力差。本项目提出基于耐久性数字孪生模型的北方海域桥墩服役寿命预测方法,建立检监测数据融合驱动的耐久性数字孪生模型及动态更新机制,为我国跨海桥梁耐久性评估数字化赋能提供理论支撑。

李明哲博士(青年基金)

个人简介

李明哲博士,1995年出生,山东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工程学院学术副教授。

项目内容介绍

李明哲博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师从卜一之教授、张清华教授和崔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钢桥劣后性能强化与剩余寿命研究。其获批项目《基于物理信息-数据驱动的钢桥面板疲劳开裂加固与剩余寿命动态预测方法》,针对在役钢桥面板劣后性能强化的迫切需求,建立物理信息-数据驱动融合的疲劳演化预测框架,实现裂纹扩展行为、损伤累积路径和剩余寿命的智能预测与动态更新,进而构建出能够反映加固钢桥面板实际损伤状态的寿命预测数字模型,为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及钢桥加固设计与运维决策提供智能化支持。

刘恒彬博士(青年基金)

个人简介

刘恒彬博士,1996年出生,山东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工程学院学术副教授,主持和参与纵横向科研项目8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核心及以上论文14篇(其中SCI/EI论文9篇),参编地方标准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项目内容介绍

刘恒彬博士毕业于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师从张争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路面材料微细观表征与性能损伤机制、道路智能建养材料与新技术、环境低影响路面材料开发等。其获批项目《基于基因解析和深度学习的沥青光氧老化遗传变异机制、路径分布及靶向调控研究》,以沥青光氧老化路径分布与抗老化机制为核心问题,基于材料基因组研究理念,通过多尺度实验表征、分子动力学模拟与深度学习算法相结合,建立沥青基因信息与老化行为之间的定量映射模型,揭示沥青光氧老化基因变异与遗传机制,明确老化路径分布规律,提出主动干预措施实现对沥青性能的靶向调控。研究成果旨在突破光氧老化导致沥青路面性能损伤技术难题,助力高品质沥青路面建设,推动道路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

薛天恩博士(青年基金)

个人简介

薛天恩博士,1993年出生,山东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工程学院学术副教授,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团队核心成员。

项目介绍内容

薛天恩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院,师从张强勇教授和段抗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深部隧洞突水灾变机理与安全防控、地下工程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其获批项目《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深部洞室分区破裂诱发突水灾变机理与安全防控研究》,针对复杂地质赋存环境下深部工程灾变机理与安全防控难题,系统研究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深部洞室分区破裂诱发突水的灾变机理,针对性地提出分区破裂诱灾突水的锚固支护与注浆加固协同控制措施,研究成果将为深部地下工程安全建设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孙翠翠博士(青年基金)

个人简介

孙翠翠博士,1989年出生,山东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工程学院青年学术骨干,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者。主要从事低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光电磁性质理论模拟与热电性能优化研究,在电子-声子耦合、界面工程及多场耦合调控等方面具有扎实基础。

项目介绍内容

孙翠翠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导师张桂玲教授,专注于低维材料光电磁性质的模拟研究,系统掌握DFT、NEGF及MD等计算方法,聚焦于电子-声子耦合与磁场调控等关键问题,建立了从原子尺度到宏观性能的多尺度理论体系。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硅烷/MoS₂导电材料的合成、表征及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5147304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磁场对光催化材料载流子分离的调控及高效光催化体系”(52072223);黑龙江省科学基金项目“金属茂功能化修饰二维金属硫属化合物及其电磁调控研究”(B2018007)。已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五项。其获批项目《T型石墨烯/D-A复合材料的界面电-声协同调控及高ZT柔性热电性能研究》,紧扣山东省“新能源新材料、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布局,聚焦新型碳基热电材料研发,致力于工业余热回收和柔性电子器件开发,为构建全链条技术体系、推动区域产业绿色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张旭博士(青年基金)

个人简介

张旭博士,1992年生,就职于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土建工程学院,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路基工程专委会委员,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进步一等奖、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项目介绍内容

张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师从陈建峰教授,山东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是崔新壮教授,主要从事边坡灾变机理与监测预警方法相关的研究工作,其获批的项目《基于柔性智能感知材料的高危路基灾变前兆判识方法》,针对极端环境作用下交通基础设施监测预警迫切需求,系统研究高危路基内部变形柔性智能感知材料及前兆判识方法。研究成果旨在提升我省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预防极端环境引起的路基边坡突发性灾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同时支撑我省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建设。

山东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海棠路5001号 邮编:250357 联系电话:(0531)80687901